高考真的是很难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教的是数学。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每年高考的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上考点不过就那么几十条,从理论上说是不难的。
但是高考毕竟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就注定着带有一定的区分度。如何体现区分度呢?现在各个省市都开始了自主命题,每个省都有若干的命题人组成命题小组。这些人中,有中学教师,有大学教授,还会有教材的编写者和审定者。这些人绞尽脑汁,就是为了创造一些题来区分各个档次的学生。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分成为决定性指标的背景下,单考课堂内的那些基本内容,区分度有限,而要体现区分度,就要加考一些更偏更难的内容。要区分学生的程度,他们就常常在大纲上找突破点————这就创造出了很多难题,怪题。例如,11年陕西高考18题,在很多资深教师、教育研究着的眼里看来就是一道不折不扣的烂题。在课程标准中,对于余弦定理的表述是这样的: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5.解三角形的教学要重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探索三角形边角关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它们是解决测量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必在恒等变形上做过于繁琐的训练。
让我来给大家稍微解读一下这个课程标准里的玄机。诸君请看,课程标准中有没有提到对于余弦定理的要掌握其证明? 没有。但是课程标准中用了“掌握”这个程度词。陷阱就在这里。这个词很狠,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程度词分为“了解(最低)-----理解(中等)-----掌握(高级)-----应用(最高)”,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出卷人理论上是可以出任何类型的题的,包括证明。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几乎没有老师会将“余弦定理”的证明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余弦定理真正的精髓在哪里?在余弦定理的应用上,这个才是更高的层次,也是对学生更有帮助、更有好处的层次。在生活中,余弦定理的应用或许能够帮助到你,但是余弦定理的证明?简直是蛋疼。我可以诚实的告诉大家,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林林总总能够有十几种证明方式,可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也只会4种余弦定理的证明方式,但是作为学生,在高考考场那样紧张的环境中,能否想到课本中旮旯出现的证明方法(在向量一章)?多数学生不能!出题人(应该是没有中学教学经验的大学教授所出的题)与现实教学的脱节,才出现了这样可笑的一道题目。这只是18题啊,18题是一定要拿分的题目啊,没拿到这题基本就毁了啊,很多孩子看到这一道题就懵了,我们完全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啊?这题的得分率特别特别的低。
而且,这种恶心题目的影响会延续:我是一个数学老师,站在我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如果在没有这道题的前提下,我们的日常教学都会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放在首要位置,可是此题一出,全盘皆乱,我们以后的教学中要把定理的证明放在同等重要,至少是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了,因为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我们必须要花时间在课堂上讲解定理是如何得出的!并且不仅仅是余弦定理(今年考过明年没有理由再考),是课本中所有标明“掌握”的定理,这样的定理何其之多!12年备考的学生们(尤其是陕西学子们)要遭殃了,因为11年的考卷里有一道定理证明的大题,按照试题的继承性,12年高考的孩子们就悲剧了,今年的高考,你们对于所有定理都要掌握其证明!这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了?爽的是出题人,哭的是学生。
这就是高考出题的现状。出题人在折磨学生,为了体现出所谓的“区分度”,他们往难的出,往偏的出,往怪的出。他们都这样想:我出的题就是要体现出我的水平,就是要挑战一下你们的智商,就是要让你们做不成我才会快乐。18题在试卷中是简单题,送分题,必得题,可是简单题就出的这么恶心,简直令人吐血。这种风气一直以来都存在于我们的大考小考之中,所以大家学得苦,学得累,学得一点快乐都没有。作为一个老师,我对这种现状感觉到深深的凄凉。回想当年,谁又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段苦逼的岁月?天天在纸上演算着圆锥曲线的畸形题目,和各种丑陋的数据作斗争,一不小心就满盘皆错换来一声深深的叹息。真心觉得,那些圆锥曲线,那些排列组合,那些余弦定理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会用到多少次?为了那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费了那么多那么多劲,真是不值。不单单是数学,在一起工作的很多老师,几乎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这就是高考的困难之一:从考卷的角度看。
另外一个重要的层面是,高考并不只是为时两天的考试,高考是历时三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你今后的生活。可是,这三年恰好是这个群体身心急剧成长的时候,一天一个样。在我和他们接触的日子里,我发现有两点是特别珍贵的:稳定和坚持。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一定不算短。在这段时光中,有多少人能心无旁骛的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又有多少人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成绩的稳定,心态的稳定?这是比克服第一点难得多的事情。真的。第一点试题的难、偏、怪,可以说是与试卷的战斗,与出题人的战斗;而第二点的战斗,则是与自己的战斗,是层次高得多的战斗。经历过高考的孩子们都会明白,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和自己对话,几乎每一天都在惰性的自己和努力的自己之间做选择。有多少人能每天选择做努力的自己?又有多少人能每天都完成老师的要求。几乎没有。一群并不成熟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小山一样的习题,和缤纷的世界,是否能学会坚守?对于这样一场会决定你命运的考试,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和一样焦虑的老师的唠叨,没有人能保持淡定。“一考定终身”在中国仍然是真理,仍然是改变不了的现实。高考是太重要的一次考试,这就是高考最难的地方:对人性的挑战,和自己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