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室内规划设计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随着佛教的传入及南北民族的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佛教建筑,此时期的主要建筑类型有佛寺建筑、石窟建筑、宫殿建筑和陵墓建筑四类。其室内的平面形制以方形或类方形为主,兼有组合方形,平面布局多采用十一以下的奇数开间,其中宫殿建筑多为“东西堂制”式布局,佛寺建筑多采用以殿为主的“前塔后殿”式布局,陵墓建筑多为单室墓,兼有前后室布局的多室墓。此时期室内规划设计的墙体由土墙、土木混合墙发展为全木墙。其室内墙面的装饰以壁画为主,其装饰题材多取自佛教传说、鸟兽等,“晕”的方法已初步出现,多见于佛教建筑及陵墓建筑中。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高坐家具。如扶手椅、方凳、圆凳、束腰、蹄等。传统的床加大加高,上部设顶帐以抑尘,四周还围置可拆卸的矮屏,下部饰壶门,床上除有倚靠用的凭几外,还出现了供倚躺垫腰用的隐囊及圈形曲几。人们既可坐于床上,也可垂足坐于床沿。在室内规划设计中,一般家具的装饰多采用与佛教有关的莲花、飞天、缠枝花等装饰纹样。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的器形高瘦、优美别致。室内规划设计与装饰上受佛教艺术影响施销,风格简大方,莲纹瓣和贴花佛像十分流行。纹饰以弦纹为主体,压印网格纹。此时陶瓷器追求以釉色取胜的效果,即用含铁量很泛篇拒高的釉施于釉中或釉下,有的任其流淌,变化,烧成后呈现美观的褐色花纹。这一时期青瓷器的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器型除一般造型外,还出现了鸡首耻婶壶、莲花尊、谷仓罐等。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的金银器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风采的装饰品,如镂空金丝带、高足鎏金杯、鎏金银壶等等,它是东西方、南北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无论在理论的探讨上,还是创作实践都有长足发展,它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继承并发扬了汉代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面貌。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的绘画已摆脱了附着于室内规划设计的状况,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绘画的品种开始丰富,其中山水画已具有形成独立画种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