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对生活的影响及如何正确挖取耵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人们一般以为“耳屎”就是耳内的垃圾,其实它有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学名叫“耵聍”。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富含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一、耵聍的作用
耵聍能粘附灰尘与小虫,对外耳道起保护作用。有些人认为耳耵聍脏、不卫生,常用发卡、火柴棍、竹针、挖耳勺等挖耳,甚至请理发师挖耳,可能引起外耳道发炎和鼓膜外伤。其实,随着人的咀嚼、讲话,耵聍屑会自然脱落排出,而无需特意挖耳。
二、耵聍过多的影响
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有可能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叮聆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头晕等症状,遇此情况应请医生治疗。
三、取耵聍正确操作
对较小的耵聍块用镊子挟取即可;对较大的耵聍栓塞则需用特制的耵聍钩来钩取,这些应该由专业医生来操作;对较硬的大块叮聆栓塞,若钩取困难时,可以先滴人耵聍水,每日5-6次,滴48~72小时后叶聆软化再行钩取或采用冲洗法。
一、外耳出血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呈“S”型曲线。其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为颞骨所成。外耳道的皮肤薄如丝蝉,皮下组织稀少,与软骨膜附着紧密。挖耳时尖锐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损伤,甚至出血。
二、力度过大伤外耳
如果挖耳朵用力过度,可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肿胀,细菌趁机而入;也可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会形成外耳道疖肿和外耳道炎。对于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抗生素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真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常会使人坐立不安,这时必须用抗真菌药物才能奏效。
三、对耳道的伤害
挖耳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一、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发生于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过敏体质的小儿。但如果长期习惯性地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肤的粗糙、增厚、表皮皲裂、脱屑,进而出现局部的炎症、剧痒,也可引起外耳湿疹。湿疹渗出液的长期刺激可继发感染,合并外耳道炎,此时容易引起误诊,并难以治愈。其实,外耳湿疹和外耳道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又有一定的关联。
二、耳朵瘤
耳道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引起,开始时是良性的,但如果外界刺激比较多,就会使其恶变,越长越多最终堵塞耳道。殊不知没经过消毒的公用掏耳工具不仅能传播引起耳道乳头状瘤的病毒,还能刺激其恶变。
三、耳道炎患者
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