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的使用说明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指南针在户外活动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然而它的使用方法却远不止指明方向那么简单。
1.测方位角:
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与方向指标相对正,将平视镜斜放(45°)单眼通过准星瞄向目标,从平视镜反射看到磁针N极所对反字表牌上方位分划,既可读出目标方位角,然后用右手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与磁针N极对准,此时方向指标与方位玻璃刻度线所夹之角即为目标方位角(按顺时针方向计算)。
打开指北针,标定好地图(测距时可不标定地图),在图上基准点处插一扎针,转动指北针,使侧尺边切于目标点,即可判读出基准点至目标点的方位角。
2.标定地图:
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框上的刻度线字与方向指标对准(注意磁偏角的修正),将指北针平放在地图上,准星一端朝向地图北极,使坐标梯尺长与地图磁子午线相切,转动地图使磁针N极对准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此时地图即已标定。
3.求向掩蔽目标行进的行军方向:
展开指北针于地图上,使测绘尺经过的图上本人立足点与行军目标,这时方向指标即指应行进的方向。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S、N)方向与地图上的(S、N)方向一致,然后记下方向指标所指方位角读数,面对方向指标拿起指北针旋转身体,使磁针N极与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线对准,此时通过准星照门向前对准,在此对准线上的各物体(如树林、房屋等)都可作为行军方向的辅助目标,认清辅助目标后即可对之前进。将指北针关闭装入袋内,但勿转动方位框,到达辅助目标后即可再找一新辅助目标继续前进,直到目的地为止,沿途应经常检查方向读数。
4.已知目标的间隔,估测目标至站立点之间的距离:
①通过照门和准星左右两尖端瞄准目标,根据目标的间隔所占准星左右两尖端间宽度的倍数,按10:1的比例公式估算目标的距离。
目标与站立点的距离(米)=目标间隔宽度(米)x10/目标间隔占准星两尖端宽度的倍数
例:前方有一公路与我方阵地平行,求公路与阵地的距离。
沿公路有电杆,杆间距离为50米,用距离估定器测得左右两尖端有电杆5根,即每两杆间隔占左右两尖端间距离的1/4倍。根据比例公式求得:
公路与阵地间距离=50x10x4=2000 米②利用辅助点求目标的距离
用照门准星瞄准目标,转动方位框使刻度线对正磁针N极,记下方向指标所指示的方位角读数。然后向左或右转一直角方向(即与原方位读数相差15-00)寻找一辅助点,用步测法或其他方法,测出辅助点至站立点的距离。在辅助点再用指北针通过照门准星对准原目标,同样转动方位框使刻度线对准磁针N极,记下方向指标所指读数。根据前后两次方向角读数之差与站立点至辅助点的距离,查附表二可得目标距离。
如果以上两次方向角读数之差为7-50(即45°时),则目标距离等于站立点至辅助点的距离。
5.测俯仰角:
将靠面朝下,用照门准星瞄准目标,通过平视镜反射出俯仰角的读数;或将靠面立于某一平面上,测量该平面倾斜的角度。
6.测量高度:
利用地图和高度表测量高度。从地图上查得站立点至目标的水平距离,再用指北针测得俯仰度数,通过高度表查出高度,也可用三角函数算出。例:求山底至山顶的高度。
从地图上查出山顶与站立点的水平距离为100米,用指北针测得山顶仰角为40°,然后查高度表在100米处对照40°,可得高度为83.91米。
7.测地图上任意两点间的里程:
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其方里网边长及实地距离关系计算公式
1:25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4)X100(米)
1:50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2) X100 (米)
1:100000地图:距离=量得毫米数 X 100 (米)
8.磁偏角测量:
①地球南北磁极的方位并不正好在地球的正南北方向,所以磁针所指南北方向,与真正南北方向有一偏差角,这偏差角称为磁偏角,其数值各地不一。在不需要精确测量时,可把磁针所指方向视为真正北方,在需要精确测量时,就先查所在地磁偏角书,再根据指北针所指示的方向,推算出真正的南北方向。如在长沙使用指北针时,查附表四长沙的磁偏角为2°41'(W),这就是说在长沙磁针所指北方是正北方的西边偏2°41'的地方。
②任何地方磁偏角求法。
在晴空夜晚,展开指北针,转动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N)字正对方向指标。用照门、准星、平视镜及夜光标志正对北极星,不变指北针方向,将指北针平放,此时磁针北极所指读数就是所在地磁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