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吵架,家长应该怎么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当孩子开始接触家以外的世界,认识了其他的小伙伴,不可避免地会遇上“闹矛盾”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家长的做法就尤为重要了。
家长这5种做法会让“小事变大”
1.以暴制暴上演“全武行”
有许多家长把暴力当做解决一切冲突矛盾的方法,孩子只要与人产生矛盾,便要亲自冲上去教训对方,有时候是与对方孩子的家长来一场“全武行”,有时更会直接对对方孩子出手。这样的行为除了将矛盾激化,对双方造成严重的肉体伤害,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因为亲眼目睹家长的殴斗和谩骂而深受刺激。
2.无论对错,都要为孩子出头“争气”
许多家长“护犊心切”,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受一点点委屈,但凡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甚至是普通的公共场所与人发生了些许矛盾,不论是非对错,都要为孩子出头“争一口气”。
而这类家长的这种行为也常常会出现在他们孩子的社交圈中,比如幼儿园或是学校中,无视是非强出头的父母,会给对方孩子和其他孩子留下不佳的印象,觉得当事孩子和孩子家长蛮横不讲道理,进而远离甚至是孤立当事孩子,实在是得不偿失。
3.无论对错,都要孩子低头“认错”
跟上一种家长相反,这类家长“三观太正”,有时候孩子与人发生了摩擦矛盾,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就认定是自家孩子的错,甚至在了解了错误在对方身上,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教育”孩子,也会强押着自家孩子低头“认错”。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完全丧失对公正判断的期望,甚至自暴自弃地认为,反正即使不是自己的错,最后也会怪罪到自己身上,那还不如坐实这种“错误”。长期处于家长的不公平对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果是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好斗暴躁,而如果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则会变得更加沉默抑郁。
而且这种“必然惩罚”,还会让孩子潜意识里学会撒谎隐瞒,即使是孩子受到欺负,他们也不愿意向家长求助,而会选择各种谎言和隐藏事实。
4.教导孩子遇事躲躲躲!
“惹不起,我们还躲不起吗?” 在很多家长看来,遇事躲开是万全之策,这种做法看似万能,实际暗藏着很大的风险。首先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完全的逃避,它暗示孩子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思索解决方法,而是先“走”为上,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凡事都逃避的习惯,再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任何问题。
其次凡事都退让的孩子,也容易在与人交往中给人以“柔弱”、“胆怯”、“好欺负”的印象,不仅不利于正常的社交生活,也容易让孩子陷入更大的危险中:真的遇上坏孩子,欺凌只会更频繁和严重,因为“欺负你”是没有风险代价的。而且人不可能一生遇上的都是可以逃避的问题,一旦面临躲不掉的危险,他们就只能不知所措了。
5.鼓励孩子遇事一定要“不吃亏”
有些家长的观念中,小孩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饭,不管矛盾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好坏都不甚在乎,但他们却格外在乎自家孩子有没有在中获胜。在这些家长的想法里,吵架打架没错,但是吵输了打输了就是错,甚至还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责骂孩子。
这种行为直接弱化了孩子之间口角和肢体冲突的严重性,却将所谓的“输赢”观无形中灌输给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有了矛盾吵吵打打没错,但是我绝对不能打输!于是许多孩子的争端在这样极端的扭曲中,演变为了斗殴,一定要分个输赢打个你死我活!轻则双方皆受些皮外伤,重则可能造成双方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死亡。
那么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家长要如何处理才能“药到病除”呢?
1.孩子间偶有矛盾很正常
很多时候我们都放大了孩子间矛盾的程度,年幼的孩子可能因为一件玩具或是一点小事就和小伙伴发生争吵甚至推搡,但日常中孩子间发生的大部分矛盾都是正常的。
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能通过移情的方式来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家长不要强行用成人的世界观来直接判定年幼孩子间的是非对错,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先接受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再通过给孩子描述两方孩子各自立场的感受,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对方造成怎样的影响,然后再跟双方孩子商讨是否能用别的方式解决矛盾。
2.家长沟通时孩子不要在场
不过有些孩子间的冲突确实不能单独依靠孩子自身解决,这种状况常常发生在小学中高年级或是初中以上的孩子身上,这些冲突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需要成年家长介入解决。
这种时候家长们应该配合老师,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再商讨解决办法。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不适合孩子当面聆听的内容,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但是之后商讨解决办法时,可以让双方孩子参与进来,也要听取孩子的愿望和意愿。
3.重视孩子遇上的长期“被欺负”
校园欺凌是家长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发现孩子行为有异常,例如突然对上学表现出严重的排斥,情绪低落或是易受惊,家长都应该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以期尽早了解问题。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否在学校中“被欺负”,而同时家长也需要判断这种欺负到底是对方的随机行为还是长期行为,如果确定孩子是作为特定的对象长期地被一人或是多人欺凌,那么家长一定要及时介入问题。了解事件始末,配合老师一起先尝试私下解决
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矛盾与不愉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会经历的过程,而家长作为重要的引导人,从一开始的“帮”孩子处理,到之后的“教”孩子如何处理,都需要家长自身先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