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酷问答>百科问答>申论热点汇总

申论热点汇总

2024-10-22 11:18:43 编辑:zane 浏览量:588

申论热点汇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申论热点汇总

申论热点汇总,了解申论热点,为申论写作积累素材与符合考试的表达方式。什么是申论?申:申述、申辩、说清楚;论:就是论据、进行论证。申论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加于论证。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

一、背景链接

2014年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空气污染影响面积约为121万平方公里,其中较重面积约为85万平方公里。

2014年2月,环保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2014年环保工作方向时提出,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协作机制建设,推进珠三角区域协作,解决区域突出问题。并安排5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5省市区大气污染治理。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细则》中提出了到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2年的基础上下降25%左右。

二、标准表述

大气污染的成因

当前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除了与气候变化有关外,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官员唯GDP至上的思想。

当前,不少地方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一些地方官员只顾GDP,不管环保,致使高速的GDP和干净环境质量相矛盾。

第二,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有关。

大气污染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密切相关。我国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三、大气污染的影响及治理的重要性

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人民群众来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饮用水是否干净、空气是否新鲜。年初以来,不少地方出现了约环保局长游泳的邀约,人民群众把环保局长是否敢下河游泳作为建言方式。水质量的改善,大气质量的改善,是基本民生的重要内容。

四、如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

第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

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整顿违规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另一方面,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第二,注重改革创新,完善环境保护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对能效、排污强度达到“领跑者”标准的先进企业给予鼓励,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和上市融资,引导银行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

另一方面,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解决责任不落实、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环境违法行为惩处不力等问题。

此外,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并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度,及时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主动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信息。

第三,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合力。

治理空气污染须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确定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任务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

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状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自觉履行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环境保护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为上,引导公众合理适度消费和绿色低碳消费,鼓励购买能效标识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倡导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各种方式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尽力量。

五、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美丽中国”建设当不畏雾霾遮望眼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2.开头示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雾霾笼罩之下,类似的戏谑之言,在网络上已不鲜见,所引发的笑容多少也有些尴尬。毫无疑问,治理雾霾,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3.结尾示例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一、背景链接

机场爆炸、公交纵火、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人、地铁内持裁纸刀片划伤他人……当事人以极端暴力方式不惜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来宣泄个人内心的不满,让整个社会充满戾气,使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二、标准表述

建设社会良好心态的意义

这些极端的个案,是社会戾气的充分暴露和具体体现。尽管牵扯着各种说得清说不清的原因、背景、甚至更复杂的情况,因如此琐事而以极端的方式剥夺他人生命,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与鲁莽。就其社会危害、恶劣影响、严重后果而言,已经突破了法律底线,触碰了公众最为脆弱的神经,严重冲击了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也严重踩上了违法犯罪的红线。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需要有理性思考精神的社会公民,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极端与暴力,从来都不是受到认可、值得鼓励的解决问题方式。

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诉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对于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极端暴力行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并予以谴责,向社会宣泄戾气并触犯法律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法律的严惩。

三、树立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举措

第一,需要法律重拳出击,亮出利剑,横扫戾气,惩恶扬善。

一方面,要依法惩治极端暴力犯罪,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大个案的警示教育作用,通过个案剖析,向人们宣示法律的权威、规则的力量、理性的重要,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思维、责任意识,进而崇尚法律、尊重规则。

第二,需要弘扬友善文明、理性宽容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个体内心的负面因子对戾气的生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利作用。文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理性宽容是实现社会安定性与和谐度的重要支撑和应有之义。故此,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按照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检视并矫正自身行为,反思自己是否尽到职责、是否宽以待人、是否理性包容,避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努力把控好自身的脾气和情绪,克制容忍,否则,小不忍必将铸大错。

第三,需要畅通法律救济渠道,给不满情绪制造合理出口。

要切实保障每个人所享有的复议、诉讼、监督等法律权利,确保每个人的不满都有人倾听、有人处理。相关政府部门应切实负起法律责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检视监控社会的不满情绪,认真对待群众不满,努力疏解负面情绪,发挥好戾气“减压阀”的作用,让冤屈者的诉求得以伸张,权益得以维护。

总之,唯有践行法治,方能从源头上化解戾气。

践行法治,才能普遍树立对社会的底线责任。践行法治才能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不做违法乱纪之事是对社会最起码的责任。践行法治,才能真正树立对法治的敬畏信仰。道虽通不行不至,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会讲,但要从内心深处驱散戾气、克己守法,则定须身体力行、感同深受才能获得。

四、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治“社会戾气病”需开“复方药”

化戾气为祥和需要更多宽容和理解

2.开头示例

当今社会,利益交织,矛盾突出,对立情绪漫延,基层政府不能光围着矛盾转,而应拿出勇气和智慧,引导每个人回归到人的良知和道德上来,让社会呈现出堂堂的正义之气。要树社会正义的蔚然之风,则需要社会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3.结尾示例

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刚性的法律的规范、调整。尤其是对旁逸斜出的社会戾气,法律必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自己独具的威严如高悬的利剑般横扫社会戾气,还社会以和谐、健康。我们同情弱者,但是,我们更需要服从法律。否则,离开了法律的约束,社会必将陷于无序,后果真的更严重、更可怕。

一、政策背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中央强调,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二、标准表述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三、主要问题

重速度,轻质量。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城镇建设的质量,造成虚假城市化问题,即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

重外延,轻内涵。城镇化要建新城,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建设提升硬件规划质量,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标准,但绝不能用建新城来取代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造城运动”。

重城市,轻农村。城市偏向指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造成了“权力造城”。

千城一面。在中国过去20年城市建设高潮中,我国的建筑数量迅速增加,满足了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但是集合起来的建筑物作为城市景观在消费、审美上对民族风格的迷失,出现“千城一面”问题。四、如何发展

第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城乡产业生态的转型。

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第二,调整城市规模,实现城市扩容,扩大人口容量。

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人口容量,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转移及其身份转换。以具有较为明显集聚效应的地级市中心城区为着力点,引导要素集聚,促进集约紧凑发展,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进而辐射和带动所在市域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第三,渐趋降低户籍门槛,放松户籍管控。

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身份转变的主要障碍,为此渐趋调整户籍门槛,打破城乡壁垒,使更多的农民工能够依循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完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一方面,针对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的基本情况,根据各城市办学条件及特点等,可在条件允许的条件情况下,放开社会办学,通过社区学校、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等形式为农民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城市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是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工的合理诉求,帮助农民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作用,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完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第五,推进城市群建设。

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形成大中小格局的城市群建设。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五、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民工身份转换 破解城镇化难题

用新型城镇化为科学发展架桥搭路

“四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警惕“伪城镇化”陷阱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去伪存真”

2.开头示例

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结尾示例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领头羊。李克强总理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我们只有从发展要求、体制构建、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大力的调整,才能有力的推动新型城镇化。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教育的城镇化、医疗的城镇化、社会保障的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城镇化等发展红利。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标准表述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我国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三、背景原因

一是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知识经济国际化的特点,将对我们的国家管理体系、政策和传统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国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因素远远超过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些缺乏竞争力和企业产品将出现严重的过剩,部分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企业组织“扁平化”、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需要。特别是我们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变化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

二是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缓解这一压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是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善的任务艰巨。

四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一方面,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五是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赖性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也不够。这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四、如何发展

第一,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工业化新跨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低,要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有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发展速度。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起世界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谁在信息化上领先一步,谁就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普及信息化知识,以点带面,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上网设施,提供培训机会,并降低上网费用;

三是制定配套的制度保障,优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

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协调发展。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同时还普遍存在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传统产业相对工艺落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企业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应充分认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效益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培育和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也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跨越式发展。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此,应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题,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二是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其他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突出地位。从资源禀赋出发,选择能源、原材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主要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五、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新型工业化要靠创新驱动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转型跨越

新型工业化推进制造业强国梦

2.开头示例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因此,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信息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就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即通过产业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3.结尾示例

最终,以增强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心,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为动力,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引领能力。

一、政策背景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标准表述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尚不巩固。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持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此外,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偏低以及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另外,日益严重的水土空间错位导致粮食产销的结构性矛盾,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全国主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40%,加上装备落后、科技水平不高以及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根本改观。自然灾害频发、受灾面广量大、成灾损失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困扰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

我国农业户均土地不到0.5公顷,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低于日本、韩国;农田地块形态破碎,耕地中田坎、沟渠、道路占比高达13%。由于农业资源禀赋欠佳,加上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导致综合生产成本较高。

三、如何建设

第一,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应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围绕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重点做好“两个引导”:引导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各自适合领域发挥优势作用;引导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农村合作经济,提升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

应结合实际,重点推进农户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重点围绕明晰产权职责、规范财务管理、完善民主制度、强化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推进合作社融资改革试点。

第三,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既要注重发挥好各类社会资本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土地粗放经营和农民的边缘化。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必须坚持一手抓鼓励,一手抓引导。

第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重点将在三个方面助推农村产权制度创新。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三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第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落到实处。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持续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生产文明、生活美好、人文和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两通两转两推进助 推农业现代化

以科研转型为支撑 引领农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坚持四化同步 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让农机“点火”农业现代化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2.开头示例

民以食为天。当前,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推进“四化同步”,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端稳、端好我国十三亿人的饭碗,关键是要念好“粮、地、钱、人”四字决,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全面增产态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成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结尾示例

念好“粮、地、钱、人”四字决,推动更多资金、技术等优质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向农业农村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这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同步”增长和“四化同步”发展,补齐、补好农业现代化短板的治本之策,既管当前,也管长远,必须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政策背景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总体要求和具体做法。

十八大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标准表述

法治政府应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即为法制政府。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法治政府的主要特征:

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

法治,在逻辑起点和制度目的上均在于通过法律制约公权力。因此,法治政府必然是在实体和程序上都严格遵守法律的守法政府。守法政府的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它必须是有限政府。另一方面,它应当是责任政府。

法治政府是民主政府。

法治的重要价值在于实现民主、保障公民权利。因此,法治政府必须是民主政府,其权力的行使要充分、真实地代表民意,成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这一方面要求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必须民主。另一方面,行政执法也必须民主。

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

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保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成为法治政府。这就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

政府自然应该讲诚信,但实际执行中却非常困难。因为行政机关所有行为都代表国家,而国家法律法规会发生修改、废止,政策也会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政府负责任地、诚实守信地承担责任,以维系政策的可持续性。

三、如何实现“政府法治”

第一,法治权威是关键。

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法治的权威。没有法治的权威,再多的法律体系也难以真正执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们面临着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转变,把好看的法律变成管用的法治实践。

第二,科学立法是基础。

法治政府制度体系虽已形成,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部门立法”有其先天性缺陷与不足,需要弥补。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立法机制,确保立法程序上的公开、参与以及监督审查。

第三,严格执法是重点。

行政执法是政府日常的行政活动,事关法律要求的实施和落实。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执法为中心的法治政府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执法的全面建设。

第四,政府守法是核心。

政府不守法是对法治政府的严重伤害。十八大报告要求全民守法,如果政府不带头守法,不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规则和制度的实施必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公正司法是保障。

司法是一国实施法律的最后防线,没有公正司法的国家就不是法治国家,也不可能建成法治政府。因此,完善司法机构设置和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完善诉讼程序、强化司法民主和法律监督,努力提高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成为规则和制度实施的保障。

四、文章素材

1.标题示例

用法治政府构绘“美丽中国”

以法治政府托起法治中国梦

为政府建设竖起坚实的法治后盾

锤炼法治思维 锻造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 通往良法善治之路

2.开头示例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要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通过树立施政新风,为法治政府构建廓清旧制阴霾。

3.结尾示例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建设法治政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法律至上,用法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以便驶入法治的快车道,建设一个责任、阳光、服务、效能、诚信和有限的政府则指日可待。

版权声明:文章由 酷酷问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kukuwd.com/answer/89815.html
热门文章